新闻中心news
PG电子中国第一名表——“上海牌”手表
1955年3月24日,天津华威钟表厂的四位老师傅江正银,王慈民,孙文俊,张书文四位老师傅牵头,耗时三个多月,以瑞士生达可手表为原型,手工仿制出六块粗马表向国庆献礼,15钻,日误差在一分半钟。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块机械手表。
其实早在49年前后,上海市面上的钟表厂和钟表店,就有为顾客定制粗马钟表的经历。1954年,时任国家经委主任的李富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: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的大市场,手表工业大有作为,希望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。次年4月,上海钟表行业的几十名师傅联名给上海市委写信,希望能够制造中国自己的细马手表。不久,市委公开复信表示支持。
1955年4月,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和上海市钟表同业公会联合组织中国钟厂,亨得利钟厂,亨得利钟表店等公私单位的技师老师傅,以瑞士赛尔卡手表为原型,计划打造十二块细马,十七钻手表向国庆献礼(实造十八块,留了六块万一失败的余量,结果全部成功)。在这里解释一下,粗马和细马是指手表擒纵机构的不同结构。粗马是销钉式结构,用钢丝制造,容易磨损,时差大。细马是叉瓦式结构,进瓦和出瓦用红宝石制作,耐磨性好,走时精确。
1955年9月26日,18只长三针17钻“细马”手表,日误差在十秒以内,打上了“第一批试制”、“中国上海”的字样,如期完成了献礼任务。之后,为了让国产手表尽快批量生产,市政府和轻工业主管单位成立了批产试制组,选定延安西路716号为试制车间。1956年,全市公私合营胜利结束。在市政府的支持下,试制组进口了一批加工设备,并且从全市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人才。
经过两批次的试制,边学边做,边做边研究,到1957年初,产品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批量生产的要求。试制组的工人师傅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,还对原型塞卡尔手表的基本结构作了一些符合当时生产条件的优化。新表被命名为“581”,取1958年定型的第一款之意。在“581”之后,还推出了“SS1”和“SS7”两种机芯。“SS1”是慢摆,时钟频率一万八千次,“SS7”是快摆,时钟频率是两万一千六百次。频率越高,走时越准。在几款机芯的基础上,后来上海手表厂还综合优势推出了统一机芯,之后向北京、天津、广州的手表厂推广,在全国遍地开花。
试制组在试制过程中完全依靠技师和师傅们的主观能动性,群策群力PG电子,攻坚克难。1958年之后,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,完善了工艺流程,提高了生产效率,稳定了批次质量。
“第三百货今晨顾客盈门争买首批上海牌手表”,这是1958年7月1日《新民晚报》“上午新闻”的报道。在试销当天,上海手表厂生产的100只首批试销“A581”型上海牌手表一开门就被抢购一空,试销单位上海第三百货商店像办喜事一样,他们为买不到的顾客办理登记预售,一个上午登记人数就超过1000人。同年,在手表试制小组的基础上,我国第一家手表厂—国营上海手表厂正式建成。60年代后期,上海手表厂的技术人员从的手迹中选取了一个“上”字和一个“海”字,拼成“毛体”。“上海”商标一直沿用至今。
那个年代PG电子,圆头白面的“上海”手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人们不仅因戴上“上海”手表而光荣,甚至还流传有一句话,如果没有“上海”手表,就没有姑娘会嫁给你PG电子。统计显示,在“上海”手表发展的鼎盛时代,每四个戴手表的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戴“上海”牌。
周恩来总理曾感慨,什么时候能让我戴上中国自己生产的手表呢。后来听到上海牌手表问世的消息,他无限欣喜,指着东南方向说:“告诉他们,我买一块。按市场价买。我给他们做广告!”就这样,周总理以120元的市场价买了一块最新款上海牌手表戴在手上。在一次访问非洲时,他还特意向几内亚总统展现了自己身上的衣服皮鞋到佩戴的“上海”手表。直到他去世,这块手表才被从遗体上取下,由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。
进入八十年代以后,在海外涌入的电子表和石英表冲击下,“上海”手表面临衰落的危机,在最困难的时候,120元的全钢手表贱卖到十几元也无人问津,员工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300元。2000年,上海手表厂经过股份改制,更名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,原来的技术人员和品牌全部保留下来,并改变了经营思路—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,公司当年便扭亏为营。
与经营思路一起变化的,还有时代的机遇。一家“上海”手表的香港合作企业,在上海收购了数千只A581手表,拿到香港后,在原来机芯不变的基础上,重新加工成1000只经典版的“上海”手表。产品上市后,虽然每只卖到1980元,却被香港“老克勒”一抢而空。许多香港人还特意到上海来寻觅A581手表。时隔50多年再次得到追捧,除了的时尚风格外,大概和“上海”品牌中的质量和内涵不无关系。PG电子中国第一名表——“上海牌”手表